教育信息化的“中国速度”

发布时间:2015-11:24    浏览:4302

作为教学点上唯一的任课教师,57岁的刘兆明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桃花沟教学点工作的头20年,都没有这3年学到的技能多。从开关机到软件应用,从资源使用到熟练调试安装各种设备,最让刘兆明自豪的是,他这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也能教英语课了。

  刘兆明的“法宝”是2012年底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提供的设备和课程资源,这让桃花沟教学点一夕之间告别了“一间屋子一块板,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环境。

  桃花沟教学点的故事,只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沧海一粟。2014年底,全国6.36万个教学点全面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任务,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从2012年9月第一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短短3年多时间,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支撑下,以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目标和标志工程的各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正生动地改变着基层教育生态。

面向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升级”

  在搜狐网盘点的2014年度十大教育热词中,教育信息化史无前例地占据5席,并同时入选各大媒体评选的年度十大教改新政、十大教育新闻。

  在教育信息化的热潮中,当年平均每天有2.6家互联网教育公司诞生。互联网教育研究院报告显示,在线职业教育规模逐年上升,预计到2018年将达134亿元。

  而对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群体来说,教育信息化在短时间内带来的冲击绝不仅仅是轰轰烈烈的“表面现象”。对他们来说,因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变革,无异于一场深入骨髓的“升级改造”。

  教育部科技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教育部举办了23期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班,仅用两年便完成了全国县区以上厅局长的首轮全员培训。培训的直接结果是辐射效应被迅速点燃,各地积极行动起来,辽宁、安徽、山东、湖南等省进一步扩大干部专题培训范围,黑龙江完成对全省教研系统骨干的培训。与之相适应,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示范引领下,各地全方位多途径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更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甚至承担着扩大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会议上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时,明确要求“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如果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看作一部进化史,3年的时间或许只是历史的一次回眸,但却足以改变教育发展的节奏。第一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以后,作为“十二五”的核心任务,从“宽带网络校校通”到“优质资源班班通”,再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教育资源、教育管理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三通两平台”各项重点工作不仅进展顺利,且总体上超越预期目标,应用效果逐渐显现。

  数字最有说服力:

  ——截至2015年9月底,全国中小学(除教学点外)中,85%的学校实现网络接入,3年时间的接入量超过了过去多年累计接入量的两倍,城市学校基本实现互联网全覆盖,81%的农村学校实现互联网接入;

  ——全国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从2012年60万个、到2013年600万个、再到2014年3600万个,实现了“三级跳”,超额完成了2014年1800万个师生空间的建设目标;

  ——2012年底上线运行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与18个省级、8个市县级平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2014年总页面访问数近10亿次、访问用户5400多万人次、总资源下载数3000多万次,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大规模应用中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实现1.77亿学生信息入库,仅一年时间就完成省内转学512万人、跨省转学66万人,跨省转学最快不到9小时即办理完成,粗略估算共计为转学学生家庭节省了30多亿元开支……

  源自深层需求的“常为新”

  今年,安徽省信息化10件大事中,赫然有了教育的身影。基于云技术、融合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和教育资源应用服务的全省教育行业综合性服务平台,一出手,就拔得头筹。截至今年10月底,安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班级多媒体设备覆盖率、校园网建有率和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分别达到97.9%、84.5%、89%和86.4%。

  其背后,是安徽省发展教育信息化各个层面体制机制的创新频现。融合发展有需求,就统一规范标准,实现国家、省、地方、学校之间的数据互通、系统互联;基础环境有空间,就创新资金筹措方式,省级财政承担两平台基础环境、管理平台业务应用系统、“人人通”存储空间以及在线课堂项目等方面的建设资金,市、县财政承担“校校通”“班班通”设备以及两平台资源应用等方面所需的资金。

  体制机制创新对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作用早已不是秘密。如今,在教育部,有一个专门成立的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目的就是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强重大问题的研究和战略咨询。

  而教育信息化关乎教育现代化实现的进程和节奏,显然不能只靠教育部推动,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育部与财政部共同实施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将学校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纳入“全面改薄”要求,提高了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并明确可用于购买信息化服务;发改委在“信息惠民工程”中将优质教育信息惠民行动计划列为重点项目;工信部在“宽带中国”行动和贫困村信息化工作方案中明确要求优先保障学校网络接入;科技部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对“教育云规模化应用示范”给予了专门支持。

  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各地积极探索,形成了很多具有推广价值的推进机制。

  为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贵州省教育厅与中国电信签订合作协议,统一建设内容和价格,企业垫资建设,学校付费使用;湖南华容采用“建设—运营—转让”和“建设—移交”的模式与企业合作,仅用3个月时间就实现了全县所有学校“校校通”;云南楚雄和玉溪等地采用融资建设的模式,由企业垫资统一建设,政府通过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生均公用经费等资金分3年偿还本金和利息。

  为深入大范围推进资源开发,在国家层面“基础性公益资源靠政策、个性化资源靠市场”的机制统领下,人教数字、天闻数媒、明博等一大批企业积极参与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形成了“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格局。

  着眼长远的“顶天立地”

  湖南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前些年就开始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但受制于年均10%的网络教学资源更新速度以及2009年以前累计不足100万次的共享次数,无奈陷入重建设、轻使用的困境。难道眼睁睁地看着“高大上”的设备闲置?

  依托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方式、互联互通全员育人模式、开放透明的教学管理机制,不期然,学院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的大逆转。目前,该院用于实际教学的网络教学资源增加了33倍,网络教学资源更新速度提高50%,共享次数累计1.3亿。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逆袭,源自于着眼未来的整体规划及对师生实际需求的深入了解。

  同样道理,完善顶层设计,各领域分头推进,狠抓试点引导,让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之路越走越远、未来的路径越来越清晰,督查机制的建立更是为这条通向远方的路校正了方向。

  在教育信息化10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2012年10月,九部门联合发文,对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7项重点工作进行系统部署。2014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改委、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到2015、2017、2020年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形成了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全方位整体部署。

  顶层设计明确了,各领域的细化落实便有了核心和依据。基础教育领域《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纲要》的出台、职业教育领域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的召开、高等教育领域《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的印发、教师培训方面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管理信息化方面《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的印发,这些无不紧紧围绕顶层设计,扎实瞄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在教育信息化前进的道路上,既要顶天,也要立地,还要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闭环。

  安徽省针对教学点及农村偏远地区缺师少教、开不齐课程的难题,探索出以县为单位、由优质学校辐射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模式,今年已扩大至59个县的1986个教学点,并将于两年内实现全覆盖。

  2012年底,教育部首批选定了682个教育信息化试点,在各级各类学校探索建设与应用模式,18个省部署了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5个省安排试点引导经费近6000万元。为探索更大范围内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有效模式和机制,2014年底教育部又选择了湖北、安徽、海南3个省和山东临沭1个县开展区域试点,探索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统筹领导、基础设施建设运维、数字资源开发、促进公平均衡、提高教育质量、开展教师培训等六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