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在回看自己刚做完的新员工技巧培训的录像时,发现学员在进行折纸飞机游戏前参与度正常,学员在游戏过程中的参与度非常高,游戏大约半小后,学员的参与度相比游戏前的状态有明显的下降。
我当时尝试用更多的互动活动,试图提升学员的参与度,但效果不佳。学员这种状态一直维持近两个小时,直到课程快结束时才稍有恢复。可以感觉到,学员参与度的下降影响了培训质量。
接下来几年,我也经常发现,学员在参加一些互动程度较高的课堂活动前后,对培训的参与度会出现明显波动,特别是学员在持续参加几天的培训后,更容易出现。而出现这种波动的过程中,课程的整体内容、培训师的能力并没有明显变化或不同。
管理学员的能量
我认为这种参与度波动的现象,与学员在培训期间的能量变化密切相关,与课程内容、培训师能力的相关度较低。
2014年哈佛商业的一篇文章对“能量”作了如下定义:物理学将能量(Energy)定义为工作时可资使用的潜在能力。学员会因为参与度高的课堂活动,在一段时间内过度消耗能量,而导致随后一段时间内参与度下降。
短时间的培训,可以通过课程的设计、培训师的演绎,透支学员课程后的能量,所以这个问题不太明显。而持续几天的培训,就不能通过透支学员课后的能量来提升学员的参与度。
哈佛商业的文章指出,对于人类来说,可以通过一些方法,通过形成特定的习惯,为人类系统地增加并定时补充能量。而通常在几天时间内,一个人的总能量不会有大的改变,所以多数情况下可以认为学员在连续数天培训期间的总能量是相对恒定的。如果前几天的课程过度透支学员能量,则会严重影响后几天的培训质量。
那么,针对持续数天的培训,如何确保培训质量呢?根据我的实践经验,可以从作息时间的管理、课程模块的安排以及课程中活动的控制三个方面有效管理学员的能量,以保持学员整个学习过程的参与度,确保培训质量。
1、作息时间的管理
规定作息时间:
规定学员晚上各自回房间休息的时间,避免学员因各种原因导致睡眠时间过度减少;也可以根据学员习惯,适当延长午休时间。
合理安排课间休息:
培训中每1.5~2小时安排一次休息,适当的休息有利于能量的恢复。哈佛商业的文章中指出,人有“亚昼夜节律”(ultradian rhythms),是一个90到120分钟的周期,在此期间,我们的身体逐渐从精力旺盛的状态过渡到生理上的低谷期。在每个周期即将结束时,身体就开始渴望进入恢复期,它会发出一些信号,包括坐立不安、打哈欠、饥饿、走神等。
避免一天过长的培训时间:
如果在持续几天的培训中,每天晚上安排几个小时进行学习、讨论,可能会过度透支学员后几天的能量。
2、课程模块的安排
根据课程内容的多寡,重要程度,需要学员的参与程度等因素,来衡量一个课程可能消耗学员的能量。
在考虑课程模块内容的连续性、合理性的同时,把消耗学员能量较多的模块和较少的模块间隔开。
3、课程中活动的控制
针对非重点内容的诠释,可简化活动方式,避免不必要地消耗学员能量。
分组讨论、简报:
集体讨论反馈的过程通常很消耗能量,可以简化为学员单独思考记录,老师直接收集每个学员意见,并给予简要反馈。甚或自己带领学员一起简单完成讨论。
避免最后环节的高能量消耗:
在培训最后一两天的课程中,进行互动程度较高的活动,短时间消耗学员过多能量。
用生动的案例讲解替代游戏、活动:
引导大家得出同样的结论。
用幽默替代互动过多:
在讲解过程,可以适当利用幽默替代过多的互动问题,引发学员对内容的关注。
在近期一次对新员工技能培训中,我负责某天下午的授课。当天中午我就在想,今天下午如何管理学员的能量?由于在此之前,学员已经连续参加了3天的培训,而为了准备当天一早的考试,学员前一天晚上又都熬夜复习。学员下午培训的参与度可想而知。此外,由于下午教学内容涉及到的课程重点又多,可省略的内容很少。如果我下午开场时,还象往常一样,玩个“数青蛙”游戏来应对学员“撞墙期”,必然会过多耗费学员能量。不玩开场游戏,代表又很难有足够的参与度进入学习状态,或者直接回顾上午课程内容效果肯定也不会好。
我在下午授课中,先简短自我介绍,然后很快进行了一个简单且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聆听游戏,适当提升了学员的参与度,让他们能进入学习状态,而又不浪费过多的能量。把回顾上午课程内容的环节,移到下午课程结束前统一进行。尽量避免因过多的讨论而浪费学员的能量,有些非重点内容的讨论我就带着学员简单快速的完成。内容讲解时,发现学员参与度过低,就尽量使用幽默案例,而不是传统的互动提问。在4.5小时的课程中安排了两次12分钟的休息,并在休息时要求学员不要讨论课程,离开教室。直到课程结束,学员都没有出现参与度过低的状况。
总之,在培训中,你如果幸运,可以适当透支学员培训课程后的能量;如果你不幸,学员的能量已经被前面课程大量透支了,那你就需要关注如何保持学员适当参与度的前提下,避免学员能量不必要的浪费;如果你万幸,负责学员持续多天的培训,记得关注学员的能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