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罗必新的博客
课堂教学之难在于其不断地变化,我们教师需要对不断呈现的变化进行掌控。教之有效的教师,其课堂得掌控力非常出色。《中国教师报》上的“关于课堂教学的十个思考”能给与我们的课堂诸多启示与思考,有助于我们提升课堂教学的掌控力和有效率。
1.学习目标怎样制定?
对于课改的目标,许多管理者或教师可以说得头头是道——教育目标的4个层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而且是内在联系、有机统一,等等。目标又分为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教学目标又分为学年与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
但是,需要我们更深入思考的是:课堂中的学习目标来自哪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目标一定是指向学生这个群体的目标。许多学校将教学目标的名称改为学习目标,但实际上,学习目标仍是教师代替学生统一制定的,换汤不换药。为什么不可以由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呢?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再将每个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组合成课堂学习的目标。
2.创新思维如何产生?
学习从疑问开始。需要思考的是:课堂学习开始时的疑问,是教师引入新课时的提问,还是学生预习导学案时产生的疑问?其实,无论是教师的提问,还是学生的疑问,都是学生被动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被限定在教师设计的框架中,并非真正的主动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思维从“备学”开始。备学是准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明确了课堂学习目标和内容后,回忆并搜集相关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思维经验,将3种经验整合后,与学习内容产生思维冲突,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学习,这样的备学过程正是学生思维创新的自我训练。所以,疑问不应该来自教师的设计,而应该来自学生的思维创新。
3.活力源头在哪里?
什么是真正的课堂生命活力呢?叶澜说过:“教师只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与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特征。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由此可见,课堂真正的生命活力源头是“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基于“学生多方面成长”与“生命活动多面性”。
真正体现课堂生命活力的核心应该是思维的碰撞,有效的教学活动形式是课堂情境场中的角色变换,优良的课堂教学成果是思维模块的形成。而思维模块是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智力结构、观念结构等共同融合的综合记忆模块,是“学生多方面成长”的标志,是“生命活动多面性”的体现。
4.思维可以培养吗?
思维方式中包含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吗?创造一定要否定现存的知识吗?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学生应该在接受与利用知识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小学数学为例,知识性内容完全不需要6年时间就能学完,为什么还要安排6年的学习时间?因为小学数学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熟练地运用更多的技能获取知识;是否对数学拥有广泛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是否善于利用自己的智力结构解决数学问题;是否系统地形成数学思想……学生构建这些思维方式都需要时间。遗憾的是,许多教师为了应试,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些思维训练,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对知识、技能的反复训练、考试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首先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没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所谓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都是缘木求鱼。
5.课改如何评价?
课改是慢的艺术,容不得急躁与冒进,那种指望“马到成功”、全体教师“齐步走”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是违反教育规律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为学生发展而改”“为教师发展而改”“为学校发展而改”,而不是“为喝彩而改”。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习方式的改革,而不是教学方式的改革。这不是名词的改变,而是重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变。课改要从教学改革中走出来,聚焦学习方式的改革。
传统课堂是怎样的?以听讲、练习、复述为主。有人总结说:传统课堂重灌输、轻探究,重记忆、轻思维,重认知、轻情感,重知识、轻理念,重结果、轻过程,重功利、轻发展,重显性、轻隐性,重教人、轻育人,重成绩、轻个性……简单地说,就是“重教学、轻学习”。
新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应该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课堂评价也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进一步评价到教师:教师与学生都自主了吗?师生、生生之间合作了吗?课堂学习拥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吗?再进一步评价到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是否制度化了?是否形成了机制与文化?等等。
6.合作形式有哪些?
展示是新课堂中重要的学习环节。教师少讲、不讲,换成了学生讲,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因此,许多学校非常重视展示环节,甚至出现了“为展示而展示”的现象。
其实,展示只是合作学习的一个环节,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展示。用多少时间展示、用什么形式展示、需不需要展示,这些都需要结合学生情况和学习内容,具体分析、合理选择。如果将展示作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也会造成“一部分学生看另一部分学生展示”的问题。
怎样才是有效的合作学习?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每人准备的内容各不相同,那么合作的方式是交流;如果学生产生的疑问自己无法解决,那么合作的方式是请教;如果对同一个问题,学生之间有不同的意见,那么合作的形式是讨论;如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道理,试图说服对方,那么合作的形式是辩论。
不重合作、只重展示的课堂,实质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观的变种,教师的“讲魂”附到一部分学生身上了。
7.真实主体什么样?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将教师和学生都视为固定的角色。实际上,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角色在不断变化,他们都在具体的场景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
从角色论说,学生主体群,是学习角色的主体群,课堂中的教师在充当学习者角色时,也是这个主体群中的一员;教师主体群,是教学角色的主体群,学生在课堂中充当小教师角色时,也是这个主体群中的成员。
主导行为一定是主体的行为。如果自己的行为受到他人的主导,还算是真实的主体吗?我们强调学生为主体,就一定要让学生成为真实主体,而不是被教师主导的主体。在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与学生一起学习,参与到学生主体群中;要尽可能多地让每个学生都有成为小教师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主体群中。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
8.怎样摆脱思维束缚?
导学案是由“教中心”向“学中心”的过渡工具,但是从本质上讲,导学案并没有改变教师主导学生学习的状态。导学案有教师提炼的学习策略、途径、方式、工具、规律、窍门、技巧等,学生在教师思维的控制下,只是形式上的自主学习。因此,导学案是课堂教学改革初期的“拐棍”,当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后,教师和学生都要扔掉这根“拐棍”,课堂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概念层出不穷。然而,许多教师只是借助新技术,将辅导点分解化,将自己的讲解多媒体化,教育的理念并没有改变。理念不变,引入的技术再多,课堂依旧是穿了技术“外衣”的传统课堂。新技术不能成为学生寻找统一答案的工具,而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
9.反馈的重点是什么?
反馈就是课堂作业吗?反思就是课堂小结吗?学生在接受信息、建构新思维模块的同时,也会将新建构的信息指向建构初期,这样的过程在大脑中不断发生,称之为反馈。正是有这样的反馈,学生才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建构、完善新思维的模块。反馈存在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体现于作业或小结等形式。
反思的重点在“思”——思考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思考为什么出错的教训。经验包括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思维经验;教训包括为什么其他人想到了我没有想到,为什么我觉得懂了但作业还是错了,为什么我在课堂上不够自信、不够大方,等等。
10. 教师何时放手?
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就“大胆放手”,甚至不写教案、不批作业、不作讲解,这种做法很可能会导致学生成绩的“大滑坡”。因此,教师大胆放手的前提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放手”是建立在“放心”基础之上的。
教师的放手,首要条件是课堂学习资源充足而鲜活,其次是不会有破坏课堂学习氛围的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学习欲望,会选择恰当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少讲甚至不讲的课堂,一定要有一段时间的前期建设和培训,如果能达到上述条件,大胆放手又何妨?
一分钟上线你的网校,简单!快捷!!EduWind帮助富有开创精神的你们,面向广大的学生,在线传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销售自己的课程。拥有一个独立网校,从未如此简单!
欢迎联系我们,了解更多
电话:010-57163176
邮箱:info@eduwi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