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迪(EduWind团队骨干成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曾赴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第一中学担任高中历史教师一年。)
【出版商的困扰】
一个在线教育同行说,计算机领域的知识更新很快,美国出了新书,中国的出版社谈版权,组织翻译,印刷,推广,这一套流程走下来,那本书可能就过时了。但是,有了在线教育就不一样了,美国的教授不用写书,只需要录课,然后中国进口课程,加上中文字幕即可。
更耐人寻味的是,一些在线字幕组会自发翻译课程,并且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更正。
这其实触及了在线课程和传统课程的一个不同,那就是否开放参与节点。传统课程开放的参与节点比较少,在线课程较多。甚至可以网上众筹课程。
【家长的心声】
举个自己的例子,我一开始在公众号上放的文章,都是与大学生活有关的。有读者问,能不能写一些家庭教育有关的?我有些犹豫,因为我还在读书,没有一手经验,怎么写?但是,有不少关于家庭教育的名著。
知识有两个来源:理论和实践。我没有实践经验,这个是客观限制,但我可以读理论,这是我的强项。
于是我每天读一小段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然后“翻译”成家长可以理解的语言,反响很好。
这里就体现了参与节点的开放。传统课程,教师要想听到家长的心声,需要让家长专门过来。现在,家长只需要在微信上回复即可。
【开放哪些参与节点】
首先,最重要的,是在课程设计环节,要倾听读者的反馈。
其实,更本质上看,上课,是一个传播过程。传播过程有五个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反馈。
反馈管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需求管理。
但是,总是有个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有些文章,我费了很大功夫,自己很满意,但是读的人不多;有些文章,我自己觉得不怎么样,但是读的人很多。
那我作为一个教育者,是投其所好呢?还是坚持己见呢?
举个例子,中国大部分家长的需求,一言以蔽之,是望子成龙。但是,望子成龙,是不理性的,甚至是扭曲的心理需求。打个比方,花园里有小草、有树苗、有石头,花园的主人希望园丁通通把他们培养成参天大树,连石头都不放过。园丁知道这是荒唐的需求,于是,有的园丁开始行骗,说我有灵丹妙药,可以十日成才。
我后来回顾了一下之前写的文章,发现,比较功利的内容,比如讨论学习技巧,比较耸动的标题,往往读的人很多。
但是,这些不是我想要的。我是清华的,但我绝对不会教如何考上清华,这是十分荒唐的教育需求。
有点绕远了,那还可以开放哪些参与节点呢?
【社会活动者】
一个好的教育者,往往需要成为一个好的社会活动者。
比如,我在某出国语言培训机构实习,机构的执行校长是一线教师出身,但他当了校长以后有很大一部分精力是在见家长。对于线下培训机构而言,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经验是成长的基础,但是基础打牢以后,如果想在向上发展,就得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
线下如此,线上也是如此。
还是说参与节点。我有个想法,还没落实。我的想法是,现在700多个读者,有20来个读者的参与感是很强的,指出错别字,主动分享,提出需求。我须要亲自拜访他们,在线下与他们做朋友。这或许也是一个可以开放的参与节点。
本文出自EduWind,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