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搅局” 大批量优秀教师辞职

发布时间:2015-10:20    浏览:3476

20140821093909fd622_meitu_134.jpg

近年来全国大批量的优秀教师纷纷辞职。他们辞职的原因,表面看是工资待遇的差强人意,实质上是一群有自我意识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创造”没有获得相应地赋值而选择的觉醒之路。

这一轮凶猛而来的在线教师与以往的社会培训机构或者课余补课教师有着本质区别:他们极具以个性和学养为基础的个人魅力;实现学科育人,并非传递知识应付考试;个体创造与需求识别相伴随;不再论资排辈,而是支持创立个人品牌。

当一个教师的价值不再仅仅局限于一所学校,而在于更广范围的身份认同和作出的社会贡献度,那么,身为“独立教师”,他们的专业发展也不再囿于传统的师徒制和传帮带,而会是一种双向选择的、优势组合的、需求相契的更加新颖的专业成长“合伙人”。

《文汇报》9月25日刊登了一个独立教师的自述,主题是“我为何要辞职离开体制内的好学校”?作者项恩炜曾是上海一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教师,一年前选择离开传统学校系统,以“独立”的身份创办了自媒体《成为学习者》,并将累积多年的“学法研究”实践转化适合于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有效策略。

文中特别让我触动的是项老师提及的那些问题——

我可以做一个永远“有问题”且“无力解决问题”的教师吗?

年轻人可以有一间专门“研究学习”的工作室吗?

一线教师可以有专门的“研究时间”吗?

可以只是为人的发展,而不是为了管理需要吗?

连串的设问折射出的是一个新时代来临的特征和在这个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作为“完整的人”的独立思想和鲜明个性——这就是一个以“用户”为核心、以“选择”为导向的“云时代”,一个以“专业创造”取代“知识劳动”的“个时代”,课堂的边界正在逐渐模糊,跨界和个性化趋势正使得教师角色被重新定义,于是,“独立教师”正在悄悄萌生。

独立教师来袭,是传统学校转型的必然

曾经有一种观点,互联网来了,学校有可能不复存在。马上就有许多专家群起而攻之,旁征博引地指出,学校绝对不会消失。于是,大家开始放下心来。

是,笔者也认为,学校不会消失。但在一段时期里它会有两种存在方式,一是改变了形态,实现“云端与地面”的O2O连接;另一种就是名存实亡。但无论哪一种,起决定作用的关键人物就是“教师”。

当我们刚刚意识到教师不是“知识劳动者”,而是有其自身价值的“专业创造者”;当我们还来不及给“专业创造者”的劳动成果进行合理赋值的时候,互联网来了!它正以一种凶猛暗涌的方式悄然席卷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可我们的学校、教育部门却还没有引起警觉。

我们只看见媒体人、公务员纷纷辞职的消息,很简单,这些人需要通过“炒作辞职”来给自己的“下一站”很好地造势铺路,引发社会共情。但我们根本看不见,近年来全国大批量的优秀教师纷纷辞职。他们辞职的原因,表面看是工资待遇的差强人意,实质上是一群有自我意识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创造”没有获得相应地赋值而选择的觉醒之路。

他们去了哪里?最时髦的“互联网+教育”行业。有的通过加盟教育类APP让自身实现增值,有的则通过创立微信公众号实现个体创业。

比如我们已经认识了的项恩炜老师,他曾是一位受学生无比爱戴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他的语文功底和人品都获得了上级领导部门、同事、学生的一致好评,他在工作中创立的微博仅仅讲的是班级那点事就收获了数十万粉丝。但当他考量学校生活,往往诸多无奈,一个投入百倍精力于每一个学生,一个不断在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与学方式的教师,他所获得的收入是与一个平庸的教师一样的,甚至于在论资排辈的情况下,还不如那些资深平庸教师。

互联网开创了教育的新时代,嗅觉灵敏的他很快感知到自己可以在这一伟大的时代改变自身的生存现实。于是,他辞了职,自主创立了微信公众号品牌《成为学习者》并开始运营。做的是自己热爱的事业,又可以自主安排规划时间和进度,还能通过自己的专业创造获得不菲的收入和社会的尊重,精神上的尊严感和物质上的富足感让他深感自己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更重要的是,这让他深刻理解了“一个真正有独立意识的人”的意义。

项恩炜们,不再是笼统的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而是可以分解自己的优势与擅长,晒出自己的技能,提取学科教学中的最擅长部分,精准洞悉学习者需求,在相互磨合中创造和发展课程。

这一轮凶猛而来的在线教师与以往的社会培训机构或者课余补课教师有着本质区别:他们极具以个性和学养为基础的个人魅力;实现学科育人,并非传递知识应付考试;个体创造与需求识别相伴随;不再论资排辈,而是支持创立个人品牌。

于是,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在无奈的现实与坚守的初心之间选择走上“独立教师”之路。他们提供的是完全个人化的专业创造,而获得的将是自身的不断增值,包括收入、声望、学养水平、经验值、创新力。

三大改变趋势,“看见”独立教师的存在

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无论你是拒绝还是笑纳,未来就这样“任性”地来了。事实上,也只有一个个在思想上真正独立起来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个个拥有思想和情怀的学生。独立教师,已经成为学校转型的时代标记。

怎样识别学校里的那些正在悄然成型的“独立教师”,三大改变趋势可见一斑:

改变趋势一:从“输送”到“代入”,教师自然回归真实本性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播者、代言人,她横亘在知识与学生之间,判定学生自身是无法习得知识的,必须通过教师这个中介来输送与传递。于是,才有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教师讲授的永远是正确的、标准的、必须让学生牢固掌握的经典知识。在这样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只见“知识”不见“人”。

正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只是被贴上“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标签的知识传授者,因此,我们看不到教师最真实的那一面,也许教师苦口婆心解释的道理连自己都不一定相信,也或许数十年如一日的标准答案让自己也心存质疑,但这些都被遮蔽着,师生之间的所有交往都发生在“知识”的传送带上。

然而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正在以几何级速度增长,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教师不再拥有知识霸权地位。当教师与学生第一次以相同的“学习者”身份出现时,教师必然需要回归真实本性。

于是,就有了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师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教师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态度立场,可以去质疑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先知学生”,也只有这样“最本真”的教师才会打动、感染、发现学生。

改变趋势二:从“分体”到“合体”,教师本身成为最好的课程

一位网名为章鱼的小学语文教师,8年教龄,她在一款在线教学APP平台上工作半年,开设了18门可供选择的课程,惠及451名学生,完成了1731课时,获得100%的好评,始终在最受欢迎的教师前列。

在世界外国语小学,每年4月,都会为毕业班学生全新打造“毕业课程”。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里,再也看不见传统的数学课、语文课、英语课,取而代之的就是整合后的人文社会类课程,即通过自由选择形成的学习小组就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展开调研和分析,最后形成毕业论文进行展示。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习小组都会邀请到一到两位教师,教师的身份不再是语文数学老师,而是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学习者。老师们第一次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发现学生的长处,通过合作的方式展开全新的学习旅程。这样的课程没有标准化教材,而是从社会、从每一个学习者的生活半径中寻找学习资源,此时“整个世界都成为了教材”,而在其中引导-观察-驱动-促进的人就是教师。

在北京大学附中,笔者惊讶地看到了一门由教师们集体创造并赋予了每个人知识产权的地理课程,每个教师在地理的不同单元、范畴和领域中创造,在每一届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典型,进而让一门原本“约定俗成”的基础型课程每时每刻都在奇妙地“生长”。

究竟什么才是最好的课程——教师本身。我们的学校课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千校一面的国家课程,再是大量开发因校而异的特色校本课程,然后再到今天正在努力走向的具有“这一所”特点的学校课程体系,但是所有的课程都是以内容为核心架构而成的,即便学生可以充分选择,也是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去选择想学习的课程内容。

也许不久的未来,学校的每一门课程内容都会与这一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更紧密融合”,成为这一位教师的“个课程”,并赋予着具有这一位教师鲜明个性风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实现教育与教学的“合体”,而学生不仅仅是在选择课程内容,更是在选择一种价值认同。

改变趋势三:从“带教”到“合伙”,专业发展告别论资排辈

这是一个被碾平了的世界,鼓励创新、张扬个性。只要你有梦想、有良知、有担当,真的可以去“改变世界”。

“项恩炜们”的专业成长,并非沿袭传统路径,他们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开启职业生涯,并以此重新定义了教育教学和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他们往往用行走与追问描绘着职业理想,用好奇与韧性勾勒出职业规划,用代入感和对象感诠释了专业的价值,用高感知和超理性赋予了专业的深蕴,于是,他们在一个充满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的时代实现着非常规的专业成长。

充满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的时代铺展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面前。也许已经到来的未来正在提供给每一位教师超常规发展的良机。未来在云端,也许会出现越来越多并不属于任何学校的虚拟教席,他们以自己丰富的学术水平、对学生学习的敏锐洞悉力和适切于不同学生发展的促进方法,而深受学生的喜欢,并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伙伴”;未来在现实的学校里,也会有更多的教师连接起线上线下的多维触角,在全球视野中“遇见”跨越时空边界的学生。

一个教师的价值不再仅仅局限于一所学校,而在于更广范围的身份认同和作出的社会贡献度,这就是无论是否归属于学校体制下的“独立教师”。

从这个视角看,“独立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再受囿于传统的师徒制和传帮带,而会是一种双向选择的、优势组合的、需求相契的更加新颖的专业成长“合伙人”。

说到这里,笔者特别想强调的是,作为传统学校转型标记的“独立教师”,并不是非要逃离学校体系,比起是否从属于一个学校更重要的是赋予他们“独立思想,自由个性”的空间和机会,是把每一个教师作为一个完整人的价值重估。

在这样的思路下,我们的学校就该思考一下如何与教师建立一种更加适合于未来的新型聘用关系?这样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信任和相互投资的基础上,应该在充分尊重教师意愿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创造“个人品牌”的平台,应该变自上而下的制度规约为合作联盟式的价值认同……

只有当我们的学校允许并助力于每一个“独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学校才会充满个性与生机,学生才会充满生气勃勃的创造力。

独立教师,不是为颠覆而来,而是人的价值回归。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文汇教育(微信公众号:wenhuieducation)